7月29日上午,中超上海上港俱乐部通过官方渠道宣布,包括原国青队员魏来在内,9名U23球员以租借形式分别加盟南通支云、内蒙古中优、贵州恒丰、北京北体大4家中甲俱乐部。而这还不算已租借到中超及各级俱乐部的其他上港年轻球员。
如此大规模人才输出会否导致上港俱乐部人才储备“严重失血”?从实际情况来看,答案是否定的。在中国足协通过“限制投入规模、中外球员限身价、限薪”来严打国内职业俱乐部非理性消费的大背景下,上港俱乐部当下推出的人才交流模式一方面给本俱乐部减负,另一方面为更多年轻球员施展才华创造条件,同时也丰富了其他俱乐部特别是中小俱乐部人才储备,从而缩短不同球队间的实力差距,优化联赛竞争,可谓一举多得。
按照新赛季中超联赛相关规则,每家中超俱乐部同时在册球员最多30人,其中还包括5名外援。上港俱乐部和其他各家一样,都必须“精简、精编”本土球员。
由于申鑫俱乐部已解散,申花俱乐部季前四处招兵买马,上港队人才输出的出口方向开始更多转向上海以外的俱乐部。上港批量输出球员,其实也是“内需、外力”交织作用下的必然结果。按照中国足协去年12月25日上海职业联赛会议确认的规则,2020赛季中超支出限额为11亿元,较去年少了1亿元。薪酬占支出的比例也由去年的65%减至60%。
内、外援转会价格、薪酬(新签)标准必须严格按对应的“限制帽”来执行。从客观要求上,上港俱乐部也必须控制支出。
就上港俱乐部自身面临的困难来说,本土球员大量囤积势必消耗巨大投入。如果这些球员找不到适宜的竞赛平台,那么不仅造成资金的浪费,亦会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。
此外,中国足协除遏制职业联赛非理性消费外,还有意识地通过政策调整,鼓励各级俱乐部大量起用年轻本土球员。比如中超、中甲各俱乐部在引进U21年轻球员方面不受名额限制,而中乙联赛本来禁止外援参赛,因此对年轻本土球员的需求量更高,这一切为盘活年轻球员的交易赢得有利条件。从新赛季中超首轮情况来看,胡靖航、郑致云等由上港外租球员的表现可圈可点。他们的输出为老东家减负,为新东家平添竞争力,在拒绝被荒废的同时,也为自己赢得水平上升空间,可谓一举多得。
尽管受基础、财力、运营理念不同等因素制约,类似上港、鲁能等青训工作开展较好俱乐部输出人才的模式,目前在国内各级职业俱乐部范围内还不具备普遍性,却为各家理性投入、合理选用人才提供了一份优质范本。文/本报记者肖赧统筹/杜锐。
本文关键词:188宝金博官网,上港,9名,U23,球员,“,租借加盟,”,中甲,7月
本文来源:188宝金博官网-www.philvoegele.com